三脚架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三脚架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从笔尖钢到港珠澳大桥一次次缔造中国制造神话-【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5 19:25:34 阅读: 来源:三脚架厂家

正在工作的王辉绵。本报记者钟清摄

2017年年初,海内外对“笔尖钢太钢造”的热议,以及各路媒体的竞相报道,让王辉绵几乎成了“网红”。向来安静、平和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声名大噪。事实上,除了笔尖钢,上至港珠澳大桥建设用钢,下至家庭必备的钢丝清洁球,也都与王辉绵有关。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27年如一日,王辉绵用行动践行了“大国工匠”使命,也用成果一次次缔造了“中国制造”神话。

4年攻坚 自主研发钢筋撑起港珠澳大桥 填补国内桥梁“国产化”空白

2017年12月31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香港-珠海-澳门)大桥全线亮灯,标志着其主体工程具备通车条件。这座历时6年筹备、8年建设的跨海桥梁,被称作是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这其中,就有王辉绵浓墨重彩的一笔。“跨海大桥面临台风大、海水盐度高等不利因素,特别是海水渗透到桥梁的混凝土结构中,会加快钢筋锈蚀,混凝土就会出现裂纹,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桥梁失效……”1月4日上午,一身“太钢蓝”工服的王辉绵侃侃而谈,“这就对桥体钢筋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要求。重量要轻、强度要高、耐腐蚀且寿命长,这样的不锈钢钢筋,当时在国内市面上还属空白……”其实早在2009年,王辉绵所属的太钢集团就开始了海洋环境下大桥专用双相不锈钢钢筋的研发。在国家启动港珠澳大桥规划设计前期,王辉绵和团队其他科研人员对国际知名跨海大桥进行调研分析后,向设计部门提出了使用双相不锈钢钢筋的建议。“当时我们在香港跑了很多单位,人家根本不相信太钢能提供符合这座大桥建设标准的建材。”回忆起这些,王辉绵和一旁的同事感慨万分。“工艺、参数、设备都没有可借鉴的,全部靠自己。”王辉绵坦言,“但创新,就是做别人没做出来的,而且还要做得更好!”面对从未接触过的产品,王辉绵说,当时自己也不知道该从哪儿入手。按照国外不锈钢钢筋的标准,首先要解决的是钢筋强度问题。如果用常规的生产方法,强度根本达不到要求。王辉绵和团队成员反复试验,调整参数,改良工艺,但连续3炉不锈钢经过十多次轧制,强度仍然不达标。症结到底何在?这个问题一段时间曾困扰着王辉绵。“后来我们经过研究,决定把现有设备进行改进,没想到这招还真管用,强度问题很快解决了。”强度解决了,可不锈钢钢筋之间的连接又成了王辉绵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平常的钢筋连接多采用焊接,但考虑到大桥海上施工焊接作业不便操作的实际,他和研发团队商量后,决定采用套筒方式连接。“碳钢筋有套筒连接,但不锈钢钢筋的连接套筒国内没有企业做过。我们也尝试让几家企业生产这种套筒,但都不成功。”王辉绵回忆,不锈钢钢筋强度高,车削性不好把握,生产连接套筒难点主要在车螺纹上。“刚开始试验,车螺纹时把车刀都打了,我们又经过反复试验摸索,改进了套筒车螺纹,最后出来的产品强度完全达标。”经过四年的努力,2013年,在众多国际知名不锈钢企业同台竞标的情况下,太钢自主研发的双相不锈钢钢筋成功中标港珠澳大桥工程,填补了国内桥梁建设使用本土不锈钢钢筋产品的空白。王辉绵的科研成果,不仅大幅延长了桥梁使用寿命,而且有力推动了我国跨海大桥建设材料的升级。

5年苦守 直径2.3毫米不锈钢钢丝问世 “笔尖皇冠”终于打破“洋血统”

在过去的一年中,来访的长枪短炮不计其数。让媒体和大众视野聚焦到王辉绵身上的,并不是港珠澳大桥,而是一支小小的圆珠笔。位于科研中心二层一间普通办公室最里间的,是王辉绵的办公桌。平时,上面除了几个常用的文件夹,并没有什么其它杂物。他说,自己喜欢一目了然。在他的电脑里有一个特别的文件夹,里面存放着多张笔尖钢研发时的图片。说是图片,其实是钢材“营养成分”分布状态的黑白照片,上面或多或少散落分布着各项微量元素在高倍显微镜下的成像信息。对于这几张外人不以为然的照片,王辉绵却视如珍宝。2016年9月,经过前后十多次大规模试炼后,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正是第一批“中国血统”的笔尖钢专用钢。长期以来,笔头产品的生产工艺一直是国外企业的核心机密,只有德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可以生产。笔头的关键部位比如说碗口,它的尺寸精度要求在两个微米,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有0.3到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还必须保证不能开裂。2011年3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启动,太钢作为主力,展开技术攻关。王辉绵担任笔尖钢课题负责人。“一切资料都没有,我们用几十公斤的炼炉开始实验,成千次地摸索。”王辉绵说,五年多来,项目攻关人员一直都在苦心琢磨解决方法,甚至在休息、吃饭的时候也忍不住要去琢磨。直到有一天,他从咱山西人司空见惯的家常和面中找到了突破灵感:面要想和得软硬适中,就要加入新“料”,同样,要改变钢材的性能,相对应地就要往钢水里加入“添加剂”。经过五轮近百项的试验,2016年9月,在电子显微镜的见证下,王辉绵带领团队生产出了自主配方的、添加剂分布均匀的笔尖钢。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让“笔尖皇冠”终于打破“洋血统”,带着中国制造的骄傲成功迈向市场。

27年坚守 匠人匠心奉献钢材事业 平凡岗位成就非凡

“王工程师有点‘轴’劲儿,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工匠精神’”,在太钢集团新闻中心主任黄传宝眼中,王辉绵以一颗匠人之心守护着自己的事业。黄传宝表示,从2016年9月,研发团队就已经成功生产出第一批笔尖钢,当时集团就想宣传报道这件事情,却被王辉绵一口回绝了。“他说,必须等到产品性能完全达到进口的标准才能对外公布!”对此,太钢扫描电镜实验室的王斌也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实验室操作员,他主要负责送检样品的成分测定。在笔尖钢研发期间,王辉绵不知道往返实验室与车间多少个来回。每一次试产出一个样品,他都会迫不及待跑来做检测,每发现一个问题,他又急匆匆抱着样品去修改配方……王辉绵以近乎苛刻的严谨,力求自己的产品做到完美。从1990年大学毕业来到太钢线材厂,王辉绵从一名基层技术员干起,边实践、边学习、边钻研,渐渐地从行业“小白”蜕变为技术“大牛”。1998年,公司组建不锈钢棒线材产品研发团队,王辉绵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脱颖而出,成为团队负责人,并很快开发出高性能不锈钢线材系列品种,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实际上,不锈钢棒线材在太钢产品结构中是小类品种,在笔尖钢之前,很少像大类品种那样引人瞩目。但在王辉绵和团队的默默耕耘和不懈努力下,依然涌现出清洁球用钢、高端焊线用钢、不锈螺纹钢等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立得住的产品,为企业树立了品牌形象。“创新,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别指望一蹴而就,得有耐心,有韧劲。”干了近20年产品研发的王辉绵对于创新有着自己的认识。“我个人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笔尖钢的研发成功源于公司搭建的创新平台和团队伙伴的共同付出。”采访结束,王辉绵把采访团送至门外转身又钻进了技术中心。他说,晚上出差之前,还有时间对上次的实验结果进行一次修正……

本报记者 胡丽娜

○人物简介

王辉绵,男,49岁,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2013年,由其带领的团队自主研发的双相不锈钢钢筋成功中标港珠澳大桥工程,替代了传统钢材,实现了双相不锈钢钢筋首次在国内桥梁上的批量化应用,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2016年,他带领全体团队研发的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成功问世,满足了笔尖制造所需。这项成果于2017年正式通过太钢官方向全世界发布,改变了我国“笔尖钢”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曾获得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西省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记者手记

“严苛”的如一坚守

1月4日上午9时许,在太钢工作人员带领下,采访团通过层层身份核验才得以进入园区内部的太钢技术中心。初见王辉绵,由于手头工作太多,事先预约的采访已经被他“忘得差不多了”。由于当天下午要出差,他需要将手头工作在会上作一些汇报和安排。忙完后他才开始了当天的采访。作为一名高精尖技术团队的领头人,王辉绵的身上有着科研人员的“严谨”——对时间的吝惜,对表述的严苛。整个采访过程中,他言辞不多,但却有问必答。在谈及笔尖钢研发时,他对每一个精确到微米的数字信手拈来;当记者复述、记录港珠澳大桥下潜深度等专业名词时,他会语气平和地一再纠正。从业27年里,也许正是对这种“严苛”的如一坚守,对问题的探索,对答案的追求,让他和他的团队不断突破,屡创佳绩。

○相关

请为您心中的“感动人物”点赞

您可以通过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给您心中的“感动人物”投票。您的选票将作为评委们评出2017“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的重要参考。投票时间:1月17日08:00-2月2日18:00网络投票方式:登录山西全搜索网,进入“2017‘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专题页面进行投票,或直接登录网址http://gdsx2017.sxqss.com.cn/进行投票。每个IP每天限投1次,最多可选10人,可少选。微信投票方式:1、关注山西晚报官方微信、山晚公益微信公众号、山西头条微信公众号,回复“感动山西”,进入投票页面进行投票。2、在每一篇感动山西候选人微信报道底端,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投票页面进行投票。每个微信账号每天可为一名候选人投票。

炭黑N762

泳裤

NM400钢

脆皮年糕裹糠机设备

冰刀

橡胶桶